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趋势
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传统印象中,“科技含量”的高科技产品通常都会被贴上“高大上”的标签。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,智能可穿戴设备也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。其中TWS耳机、智能手表/手环、VR/AR智能眼镜等产品销量持续的快速增长。并且,随着人们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的转变,在未来这一增长趋势还将持续扩大,随着5G发展,不断走向成熟和普及成为必然趋势。
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程
网络在2006年,智能可穿戴产品进入探索期,开始挖掘用户需求,尝试产品形态,构建软件生态系统。
2012年,谷歌AR增强现实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的亮相,被称为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”。
2016年,市场进入启动期,主要的智能可穿戴计算系统平台及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完毕,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类产品逐渐成熟。随着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的发布及后续产品GPS、蜂窝数据以及健康监测等功能的应用,带动了智能手表市场的崛起。5G的发展推进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浪潮。进入到最近几年,智能可穿戴产品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,其中技术相对较低的TWS耳机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力点,并且因为主动降噪等功能的加入,受到了更多人群的认可,销量连年攀升。
2021至今疫情带动居家隔离的终端用户对虚拟现实需求上升的同时,也提高了生命健康的防范意识,推动了健康监测智能手表消费热情。
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特点
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,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的下一个热点已被市场广泛认同。智能可穿戴未来:迈向独立使用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,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、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,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当前可穿戴终端多以手机辅助设备出现,并具有以下特点:
可穿戴性:可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、配件当中
可持续性:充电式可随时保持备用状态可交互性:设备可以将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展示
可移动性:可便携式在移动状态中使用
简单操作性:通过传感器等主动获取信息无复杂操作
目前的智能可穿戴产品,由于产品体积的限制,绝大部分产品需要连接到手机、PC等终端设备使用,从而实现各项功能的应用以及数据的处理。
网络但以智能手表为例,相较于其他智能可穿戴产品有着体积相对较大的优势,能够搭载更多固件配置。触控屏幕使人机交互更加便捷直观,并且其手腕佩戴的使用方式也更加便于操控。随着智能手表技术的不断进步,产品正在迈向独立使用。
智能可穿戴产品走向成熟和普及
继手机一样的独立性终端产品之后,智能手表或逐渐发展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中心,承担其他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数据处理和云端交互,成为多媒体的接入端口,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。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特征从整个市场情况来看,在这片“蓝海”之中竞争也十分激烈。2017-2021年,全球可穿戴设备营收规模逐年增长,从349.05亿美元增长至550.61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12.53%。2022年智能手表出货量录得了12%的同比增长。前五名厂商中,苹果常年稳坐全球第一,三星华为其后,深圳市领位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OEM ODM智能手表定制生产厂家排名第五。
从产业链来看,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、行业应用、社交平台、运营服务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环节。纵观产业链上游市场分散,中游科技企业领先,下游应用再深化。上游-软硬件供应商:硬件设备多样化,电池成为行业痛点;交互系统升级革新,操作系统趋于生态一体化。中游-设备厂商:各类公司纷纷涉足智能可穿戴设备,产品类型全面开花。下游-终端应用:产品形态发展成熟,消费、医疗双赛道共下沉。
洞见研报智能可穿戴产品走向成熟和普及未来将是5G与物联网碰撞的时代,可穿戴设备将迅速普及,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入口与应用终端。但相对于创新技术水平较高、产品种类丰富的国外市场,目前国内可穿戴市场产品品类较少、同质化较为严重,模仿色彩太浓,缺乏真正的原创性。可穿戴设备要真正走向成熟和普及,应该摒弃当前企图“一网打尽”的产品理念,通过细分市场,对不同的消费者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。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将会向全能型和专用型发展。一种是全能型可穿戴设备,该类型设备产品功能齐全,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求;另一种专用型目标用户群明确,价格相对较低,比如特定疾病的监测、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专用定位可穿戴设备等。”作为科技型精密设备高新科技制造企业,关键核心常用自主研发,可根据不同产品功能及外设需求提供自动化客制设计,进一步扩大智能穿戴设备市场,助力智能可穿戴产品实现更多的可能性。